中国电工网 - 电工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企业动态 | 新品速递 | 新闻报道 | 行业标准 | 技术资料 | 招标公告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标准 > 【人物专访】他是“救火队员”也是“定海神针”——记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电工陆凯忠
3.biz | 商业搜索

【人物专访】他是“救火队员”也是“定海神针”——记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电工陆凯忠

信息来源:voeoo.com   时间: 2019-01-08  浏览次数:219

【人物专访】他是“救火队员”也是“定海神针”——记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电工陆凯忠

上海市建设功臣、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工作27年,2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汇聚在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的电工陆凯忠身上——他不只是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的“铁人”和“救火队员”,更是技术攻关的“定海神针”。

泥里走出“铁人”

陆凯忠是上海崇明人。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跳出农门”,他选择了读中专,到上海市技工学校学习建筑电工,1991年毕业后便进入了上海建工基础集团。

从艰苦的农村走出来,陆凯忠记忆犹新的是刚进企业时,大门上的八个大字:艰苦创业,四海为家。

再次面临“艰苦”二字,陆凯忠没有退缩,而是如企业精神所指引,选择了扎根基础工程——整整5年都没回过家。作为盾构工程的“救火队员”,哪里有故障,他就奔向哪里。

有一次冬季施工中,泥浆搅拌机几十斤的搅拌棒落进了1米深的泥浆池中,盾构机停止运转。日本厂方技术人员见状就发号施令:清空池内泥浆,清洗浆池,准备抢修。

若据此操作,抢修前期准备工作就需4个多小时,再加上维修、安装、调试、回注泥浆,所需时间更长,既影响工程进度,又造成环境污染……面对日方指令,现场人员不禁犹豫。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后,陆凯忠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冰冷的泥浆池中——他独辟蹊径地想在泥浆池中摸排故障。这并非易事:蹲得太浅,手够不到;蹲得太深,泥浆就会灌入口鼻之中。艰难之中,他屏气凝神,在冰冷稠厚的泥浆中仔细排摸,日方技术人也在他的带动下跳进泥浆协助处置。故障最终得以排除,1个多小时后设备就恢复了运行。

这次处置,陆凯忠成了“泥人”,更成为了同事们眼中的“铁人”,成了基础集团的“王进喜”。

学习积累智慧

“铁人”身上不只有一种不怕苦的勇气,更有努力学习积累的智慧。

从技校毕业后,陆凯忠一直怀揣成为一名“专家型”技术工人的梦想,为了在技术上“弯道超车”,他一直坚持抓紧时间学习。

陆凯忠的同事介绍,繁忙的工作之余,当别人在晚上打牌、下棋、喝酒时,他却在宿舍简易的台灯下,捧起专业技术书籍;当别人在节假日结伴游玩时,他却走进了图书馆。

为了梦想,1995年,陆凯忠走进了上海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他又到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控制专业学习,成为当年上海成人高校十佳优秀学员。

“人生有限,知识无限。”学习让陆凯忠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学习也成了他进步的动力。他谦虚地说,做了近30年电气行业,还只了解这个行业的20%。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他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进一步学习了盾构远程监控知识,十分看好盾构智能化操作。

实力令人惊叹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机会也见证着有准备的人的实力。

轨交4号线鲁班路工地采用的日本全断面切削式土压平衡盾构机运抵现场前,日方送到项目部的厚厚一大叠资料全是英文。虽也可以送出去请专人翻译,但时间不等人。陆凯忠挺身而出,很快便译了出来,令日方专家惊叹不已。

令日方惊叹的不止这一次。接下来施工时,盾构机集中润滑系统连续发出报警信号。日方技术人员分析断定是压力传感器损坏,提出了去日本调换的方案——如此不但会误时1个月,还会增加50万元成本!

关键时刻,陆凯忠反复比对图纸,发现系统管路与图纸不符——管路接错了。日方人员一开始不相信是他们安装失误,但后来,经仔细查对,他们不得不承认陆凯忠是正确的。维修现场,他们向陆凯忠表示了歉意和钦佩。

而在轨交8号线黄兴路至江浦路站掘进过程中,一台日本购进的盾构掘进机,刚开工便怪事连连:只要一掘进,就会出现螺旋机油压力上限报警信号,然后就停机。反复试了几次,反复停机。日方工程师一遍一遍查验,始终找不到问题的症结。陆凯忠当时是电工组长,对盾构的液压管路及相关系统核查后,他提出应该是螺旋机油压设定值调得太低。提出提高设定压力值建议后,他又拿出了以往类似盾构机参数一一比对、验算,令日方工程师惊愕无比,日方终于承认操作说明书参数有误,并且立即更正。陆凯忠由此成为更改日本厂商设备说明书的第一人。

节源增效数千万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陆凯忠还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不断提高国内技术水平,降低工程成本。

统计显示,参加工作27年来,陆凯忠先后参与了100多台次不同原理、不同直径、不同型号的盾构机安装调试工作,熟练掌握了各种类型盾构机的电气工作原理,并在盾构机械自动化、配件国产化、施工信息化改进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陆凯忠自主研发的“网格式盾构水力机械PLC自动控制器”,使企业节约盾构掘进维修人员每公里200人工;他改造的进口盾构机转接回油箱和循环冷却水系统,为企业节约成本近100万元;他自主研发了“盾构远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使1100公里外的天津地铁盾构掘进各类动态信息实现远程异地监控。他自主研制的《海瑞克盾构的水循环辅助系统》成功应用于施工项目,并已累计申报4项国家专利。

而由他带队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已从最初的5人扩容到了28人。

统计显示,这个团队近年来已先后累计技术创新、发明创造16项,设备方面的技术改进和技术改造12项,合理化建议27条,解决各类施工技术难题54项,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200多万元。

“他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采访结束之际,上海建工基础集团党委书记助理陈万高连连竖起大拇指,“陆凯忠让我们的盾构业务更有底气,更有效率!”

编辑:唐峥耀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电工网证实,仅供您参考